展讯:《长渠綴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
地址:郑州市博物馆
南水北调,国家级的重点工程,中线从丹江口向东北直至京津,其中河南段贯穿了黄河文明的精华地段,遗存丰富而且迭代层层,在开山挖渠的规划中,文物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唐户遗址俯瞰图
原来,郑州的历史不止3600年
唐户遗址,位于新郑市观音寺镇唐户村,遗址包含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汉宋元明等多个时期的先民遗存,交杂其间、互相叠存。这里据考证为八千年前的村落(仅指从最早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算),个人感觉甚至不仅是概念上的村落了,仅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址面积就有30万平方米,虽没有郑州商代遗址面积那么夸张(2500万平方米),但是这里有单间、两居室?、墓葬地、窖穴、石制工具、陶器,甚至有排水系统也许还有篱笆墙,这简直是一个小城市的雏形,而且几千年来人类活动延续居住至今。虽没有鼎、编钟之类的大件(石器时代有这那历史非改写不可),令人感兴趣的不是文物的价值有多高,而是那时候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尽皆展现。八千年——多么令人目眩的时光,这一切的创造对那时的先民有多难,想象下仅用磨制石器干活、砸出来的石刀、烧草木灰种粟,除非穿越,恐难身受。
这里据郑州商代遗址向南直线距离约50公里,算得上同一文化圈。郑州作为八大古都,一直有不尴不尬的直视感,虽然文化层没问题、虽然瓷器、青铜器、甲骨文没问题,虽然比北京建城史早,虽然这虽然那……就是伴随着同样尴尬的三皇五帝史、夏商周断代常常被人诟病:是不是硬给这儿蹭群。八千年呐,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了群体聚集,即使这是一点点旁证吧(古都若只是光溜溜的一座城那怎么可能存在),希望考古人能再进一步,把八千年——黄帝——殷商的节点补齐,介时郑州会更理直气壮的说:哥没问题,俺从来就是八大古都。
三足钵 出土于唐户遗址
三足钵:这不就是八千年前的方便锅啊
陶器、瓷器、汉罐……因之在河南出土的太多(据说郑州的文物仓库就不下30-40万件)、多的甚至令人审美疲劳,历来在中原地区往往给人以成堆撮的廉价感。三足钵,也就烩面碗大小,支钉已损,整体斑驳,伫立展厅,恍然间似乎看到那时的人们小心翼翼的捏制、烧造,兴奋的在支钉下钻木取火,看着这钵(这不就是个几千年前的方便锅吗)里的肉汤或粟饭欣喜……一件有用的家产,炊具对人种的改良恐怕比你我认知的更重要,吃熟食褪毛哈。
战国 铜甗(yǎn) 新郑市胡庄墓地出土
甗:传承千年的蒸锅
甗,先秦时流行的蒸锅,也是礼器的一种,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zèng),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bì),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gé),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华夏民族是世界上吃到第一碗蒸米饭的民族(稻米在中国的种植史也有7000年了),先民们缺油少菜,烹饪手段也就蒸、煮、烧烤,发酵点配料扔里,熟了再拌点酱{醢(hǎi)}啥的,看着黄锃锃的容器,爽歪歪的来一勺,那妥妥的贵族享受。
今天的江西吉水等地还有沿用至今的简化版的木桶饭甑,由杉木制成,上粗下细的圆桶形,左右有拿手(附耳,好提起来),上方有木盖,直径略小于高度,依然是由甑体、甑箅和甑盖三部分组成,隔水放入灶锅(这就代替了鬲),蒸饭甚或蒸米酒。这是最早能追溯到商代的发明啊,文明的细节会随着时间变化而移型换影,但他们的影响依旧还在我们身边。
战国 荥阳娘娘寨遗址出土文物
娘娘寨,这里是郑国大搬迁的中转站吗?
今天的郑州依然有许多地方叫“砦/寨”,陈砦、宋砦、南阳寨……,都是历史上一个团队式的实力存在(多抱团防御)。娘娘寨遗址位于郑州市荥阳市豫龙镇寨杨村西北,距郑州紫荆山公园西门直线约25公里(郑州商代遗址西北角 )。遗址西北索河环绕而过(天然护城河),南部为龙泉寺冲沟,现仍保留一个高出周围地表约4米、250米见方的台地(可能那时候的人们选址已经考虑了防洪),该地传说为北朝时一个叫武威娘娘的军寨,娘娘寨因此得名。这里的护城河极为夸张,最深能离地面8米,防御功能明显,祭祀坑有5具完整的马骨,说明这里“档次”也比较高,还有粮仓、有规划感的街道等等。
有专家认为这里与郑国东迁避祸有关(历史上的郑桓公搬家,离开西周边上那个是非窝——他侄子周幽王可不省油),东迁后的新的郑国,称为新郑沿用至今,往南跑的郑国人后来形成为汉中市的南郑县,留在原地的叫旧郑、西郑(今天华县),有意思吧,老新郑的亲戚还有陕西人。即使搬家避祸,郑国还与本地的商人盟誓共存谋发展,貌似有了个可发展空间,但这里是四战之地,宋魏楚等国列强环伺,郑国霸业终究未成。
战国 陶鼎 荥阳娘娘寨遗址出土
鼎,在国人眼中历来是权力的象征,古代煮食物的器具(祭祀的时候也能煮……人),型制为青铜器里的重器,野心家常说: 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陶鼎,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功能简单说就是食堂的火锅,后来逐渐演变为礼制重器,如是铅釉、彩绘材料的(今天咱们都知道有毒),多为随葬品。若是级别不够偷着埋俩,颇有反证礼崩乐坏的感觉,沐冠罢了。
汉 陶仓楼 焦作马村区山后墓地出土
汉代人的家产:比你想象的更那啥
一、二、三、四、五……,陶仓楼在河南出土的也不少,记得八十年代在老博物院走廊陈列的有一整条上百米的展线:陶仓楼、猪圈、灶台都不少见,层数也是丰俭由人的感觉,让你直视汉代地主田园生活。2009年8月12日,在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一南水北调安置小区建筑工地发现了两座通过耳室连通的东汉早期砖券墓。焦作市文物工作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两座完整的彩绘陶仓楼(包括这座)以及钱币、陶罐、陶猪等汉代文物100余件。焦作市博物馆还有一座彩绘的,内有人物塑像,更为漂亮。
虽说是陪葬品,会有不自觉带有夸张和炫富的感觉,但是展现的飞檐斗拱、以及内部结构的契合之精妙依然让人啧啧,仓,要考虑搬运、贮藏、通风、防盗,乃至防火、防雨,甚至登楼观景,这一切复杂的功能只为了——粮食。“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足、和谐、家庭的扩张、对手下农户的权威、家族的兴衰皆可蕴含其内。
汉 彩绘陶奁 荥阳市薛村遗址出土
奁:汉代人的化妆盒
妆奁原指女子梳妆打扮时所用的镜匣,据说最早为竹制品,奁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最早是容器/匣子,盛装各种物品。概因中国古代男女均蓄长发,并各备妆具,来存放自己的梳妆用具和贴身物品,故妆奁便应运而生了(可参阅汉代的电视剧想象那些白面红唇)。高档货多为漆器、也有彩釉、金银制成的,层数也多,在战国秦汉时期,多为漆器妆奁,是名望贵族才能享有的。依据妆奁主人的社会阶层、身份及化妆的复杂程度,子奁的数量一般为三、五、七、九,子奁组多的一例是曹女巽墓出土的长方奁,其中有11个子奁。荥阳这组明显是“低端产品”,形制粗犷,难显富贵,想必那时女主对镜时或心有戚戚。
汉 陶井 新乡赵庄遗址出土
陶井,摆脱江河限制的农业象征
墓中用陶井随葬较为普遍,多包括井栏、井架、井亭、井筒、滑轮,精致的还有外建筑、花纹装饰等。井的出现为人类摆脱江河的地域限制创造了条件,世界各地的上古文明多产生于大河之畔,皆因引水种植灌溉方便。在中原地区,裴李岗遗址(新石器时代)就已发掘有水井。水井的出现,使先民们敢于向更广阔的地域迁徙,大片的不同地况的农田开垦也有了可能,并由此产生了远离洪水灾害的城邑、乃至国家。在南阳还出土有汉井群,根据位置推断居然是为“产业聚集区”(冶铁、铸币)而建。
汉 陶鸮
鸮形目(Strigiformes)中的鸟被叫做猫头鹰,总数超过130余种。在除南北极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几乎遍布我国各地。鸮在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跌落神坛的物种,古称鸱、枭、鸱鸺、鸱鸮、鸱枭、服鸟等。红山文化、仰韶文化时鸮/枭尚为原始崇拜对象,商代广泛的出现在青铜器上,妇好鸮尊更是被国家博物馆拐跑,列入《国家宝藏》。周代商而立,不免因噎废食,否定前任,鸮逐渐演变成为邪恶的象征,《说文解字》说:“枭,不孝鸟也。”在汉代甚至开始大规模团杀,“以恶鸟(“不孝”、“不忠”),故食之。”也是在西汉,开始了随葬鸮俑和鸮壶的风俗,或许是因猫头鹰抓老鼠的缘故,随北迁的流民在内蒙、西北一带常做成壶状以存粮食,为地下的人们保证富足。
河南安阳固岸墓地 北朝文物展示
安阳固岸墓地发掘于2005年,位于安阳县安丰乡固岸村和施家河村东部,其中东魏北齐的遗存最为有特点,出土文物约2201件。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主任张志清说,这里出土的北齐白瓷,是北齐白瓷在中国的第二次发现;出土的一件有明确纪年的北齐黑瓷器,是整个北方地区的首次发现,对探索中国白瓷、黑瓷的起源和制作工艺具有重要价值。有专家认为,固岸墓地与史书上记载的魏武帝曹操的高陵联系密切,这批墓葬的发掘,有助了解曹魏时期的丧葬习俗和文化特征。果然,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而两地的直线距离仅仅4.3公里!
河南安阳固岸墓地 北朝文物展示
引人注意的是,这几个标注为北齐的罐子和钵碗、耳杯、高足盘,在灯光下居然黄的耀眼。即使左下角的大圆盘盘标注为青瓷盘,灯光直投下却显似黄铜质感,按我们的“电视剧史观”理解似乎有点犯禁,这固然是氧化或胎体杂质的原因,幸亏当时的皇家色不是黄色。
北朝 陶牛 安阳市固岸墓地出土
牛车与骏马:那时的私家车和法拉利
五胡十六国的纷乱时代,其中北朝大部分是在河南及陕西范围内更迭,这座陶牛体态彪悍,双目圆睁,难得的是双角和背上的人字形轭清晰可辨,铜扣俨然,完美的腱子牛让人想起毕加索笔下的西班牙牛。牛车传说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系王亥(商人之祖,商高祖、王姓始祖)发明。马、牛等大牲畜在我国古代因其在国防、农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那是相当受重视的存在,简直是不说话的人口。中远程移动的过程中,牛车因其缓慢舒适(那时候没有轮胎减震),逐渐在东汉后为贵族、官吏等青睐,南北朝时期更演变成为了各阶层喜用的私家车。摆谱的如《魏书·礼志四》中说北魏皇帝出行时乘坐的大楼荤, 要“驾牛十二”,宾利估计也比不上吧。
北朝 陶马 安阳市固岸墓地出土
这匹陶马被装饰的极尽华丽,简直有点像要参加巴西狂欢节,那风骚的发髻,流苏挂满,骏马金鞍,炫目异常,法拉利式的存在感。值得注意的是马镫,那时候似乎还没有出现。
安阳县贾进墓出土文物
北齐 陶牛 安阳县贾进墓出土
北齐 陶俑 安阳县贾进墓出土
贾进,墓志自称汉大夫贾谊是其十一世祖,却不见家谱,后世论证诸多存疑。姑且不论,难得的是墓内整体保存完好,两名武士俑神情愉悦,腆胸迭肚,目深鼻高,下巴前凸,颇有民族融合的特点。
金 钧瓷带盖托碗 叶县文集遗址出土
金代历史上相对应的基本就是南宋了,金代钧瓷的制作基本上沿用了北宋遗留的造型风格,多是为满足民间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从这一点来讲,早期它并不十分严格于胎釉的选料精细,制作上游牧民族也显得较为随意。但金代也是钧瓷生产的大发展期,毕竟百余年时光,无论数量、质量及规模都有长足进步,在中晚期至元初进入鼎盛期,产品遍及南北各地,至元末逐渐终烧。后世曾大量仿制钧瓷,但以往瓷器史上往往对金代忽略,这固有战乱之故,但大汉族史观的俯视感恐怕也占相当一部分因素,今天的金代钧瓷似有升值的感觉。
金 白瓷碗 叶县文集遗址出土
家和贫有好,不义富如何。
(文/图 灰尘随笔)